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一书中提到这样几个观点:
一、心智习惯总要形成,不论其是好是坏。
他说:“在任何情况下,确定的习惯总会形成:如果不是形成细心考察事物的习惯,不是形成使观念前后相继发生的连贯性的习惯,就是形成偶然的像蝗虫乱蹦乱跳似的胡猜乱想的习惯;如果不是经过检查证据、检验推论而后再下判断的习惯,就是忽而轻信、忽而轻疑的习惯。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其相信或不相信都是凭靠一时忽起的念头、情绪或偶然的情境。要想获得细心、周到、彻底和连续的品质(这些品质是“逻辑的”因素),我们已经讨论过,惟一的办法是从一开头就训练这些品质,并且设想使种种情境有利于这些品质的训练。”
心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有好有坏。如果想要获得良好的品质,是一开始就需要训练、坚持的,因此这给我们的的启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好习惯,用有利的方式来进行训练;在学生形成错误习惯的时候,及时纠正。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思想的训练是间接的
在训练思维习惯的工作中,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是双重的。一方面,他需要研究个别人的特质和习惯;另一方面,他需要研究种种情境,这些情境或好或坏地规定了个别人日常表现自己的力量。教师应当认识到,所谓方法,不只是那些为训练心智的目的而有意设计和使用的方法,而且还包括那些无意识的不自觉的方法-----诸如学校的环境和管理制度,对于儿童的好奇心、反应性和有秩序的活动发生反作用的任何事物。一位明智的教师既要研究个别人的心理作用,又要研究学校情境对个别人心理作用的影响,从而能够主要地依据他本人选择的更狭窄的、更为技术性的教学方法----在诸如阅读、地理或代数等特殊学科中更能取得成果的最好的方法。如果一个人不能清醒地认识到个别人的各种能力,也认识不到整个环境对这些能力的不自觉的影响,那么,即使是最好的技术性的方法,貌似取得了直接的结果,那也是以形成根深蒂固的、不易更除的不好习惯作为代价的。
这启示我们:想要对儿童进行思维的训练,要关注校园生活环境对儿童的反作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注意个别学生的特质习惯,因材施教;更要注意儿童对环境的适应程度和适应能力,以及儿童的心理预期。
三、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
就教育的理智方面而言,是同培养反省思维的态度紧密相关的,对已有的反省思维的态度要加以保持,要改变那些比较散漫的思维方法,尽可能地形成严密的思维方法。当然,教育并不只是局限在它的理智的方面,教育还要培养实际有效的态度,加强和发展道德的素质,培育美的鉴赏能力。但是,在所有这些事项中,至少要有一种有意识的目的,亦即要有一个思想的因素。否则,实际的活动便是机械的、因循守旧的,道德也要流为轻率的和独断的,美的欣赏就会成为感情的冲动。下面,我们只限于说明教育的理智方面,即教育在理智方面的任务是形成清醒的、细心的透彻的思维习惯。
理智的学习包括积累知识和记住知识。这启示教师:在学生正常的学习过程中,积累知识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用一种理解的思维能力去明白自己所学的内容和思维形式,而不是去机械的、填鸭式的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意识,做到真正的学习。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2024年1月21日青葱读书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