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宁静的周末,我沉浸在乌申斯基的著作中,感受着那些跨越时空的智慧。他的笔触不仅描绘了人类心灵的复杂性,也指引我们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塑造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与一位智者对话,他的话语深刻而富有启发性,让我对教育和心理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这份收获,让我们一起探索乌申斯基的思想世界,寻找那些能够启迪我们生活的智慧之光。
【目录】
第59章 感知起源于机体原由
第60章 感知起源于意识的表象
第61章 内心感知的实际意义
第62章 机体感知和心灵感知的相互关系
第63章 感知的表现
第64章 感知的表现是神经同情的机体基础
第65章 感知的表现和神经同情是言语的机体基础
【内容】
第59章 感知起源于机体原由
感知(如满意感、不满意感、愤怒、恐惧等)起源于机体的需求和状态。机体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会引发不满和痛苦,而满足则带来安定和快乐的感知。感知与机体的状态密切相关,如饥饿、愤怒等情感,都是机体状态的反映。心理学无法完全解释这些感知是如何产生的,但事实表明,它们与机体的状态有直接联系。不同情感(如愤怒、恐惧、喜悦等)虽然各自有特性,但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往往是无意识地由机体状态引起的,而不是由具体的意识活动或外在刺激引起。
我认为:感知,作为人类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一种响应。感知的产生与机体的生理需求和心理状态紧密相连。例如,当一个人饥饿时,他可能会感到焦虑和不耐烦,这些情绪是对机体需求未得到满足的一种直接反应。同样,当一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比如在饱食一顿后,他可能会感到满足和愉悦。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个关于压力和应对机制的案例,让学生探讨在面临考试压力时,不同学生的感知和反应。一些学生可能会感到焦虑和恐惧,而另一些学生可能会感到兴奋和挑战。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了解到感知是如何受到个体差异、环境因素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教师不仅要关注感知的表面现象,还要深入探讨机体在感知形成中的作用。通过研究大脑如何解释和响应生理信号,以及这些信号如何转化为我们的情感体验,心理学可以为理解人类行为提供更深层次的见解。
第60章 感知起源于意识的表象
在这一章中,乌申斯基认为感知可以起源于机体的状态或意识中的表象。不同的表象会引发不同的感知,这种感知取决于个体对表象的态度和反应。感知的产生不仅依赖于表象,还取决于个体如何理解表象与自身的关系。心灵感知是指源自意识中的表象,而机体感知则与身体的状态有关。虽然两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但它们的产生方式不同:机体感知在表象之前出现,而心灵感知则由意识到的表象引发。
心灵结构主要是生活的产物,它是由生活经验养成的,而每个人的生活经验都是各不相同的。心灵的结构主要由生活经验和先天的意向决定,这些因素使得相同的表象在不同人身上产生不同的感知。随着生活经历的积累,个体的心灵结构会逐渐形成并变化,从而导致相同表象在不同阶段引发的感知不同。在整个民族和社会上,相同表象可能引起不同的感知和情感反应。把握社会的这类心情,并加以引导乃是政治的主要任务,而在儿童身上培养,无愧于人类的根本心灵结构,这就是教育和教育者及其伟大的任务。
在具体教学中,老师注意到不同学生对复杂问题的理解能力不同,为了适应每个学生的需求设计了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做到了因材施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个体感知和理解能力的尊重。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如何将个人感知与学习内容相结合。
第61章内心感知的实际意义
社会上存在两种相互矛盾的观点:一方面认为人的情感是最珍贵的,另一方面认为人对自己的情感是无自主能力的。而乌申斯基认为感知能最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内心,而语言、思想和行动却可能掩盖真相。感知是个人心灵和世界态度的直接表达。
一些哲学家和教育学家如斯宾诺莎、白因、洛克,他们承认人能够培养自己的情感,通过理性强化欲望或引导思想,影响心灵的结构。这些作用并非直接作用于感知本身,而是通过挑选和影响表象,间接地影响整个心灵结构的形成。卢梭进一步强调了个体能够控制心灵结构,尽管个别和突发的感知可能无法完全控制,这一点在犯罪责任的讨论中也有所体现。因此,感知决定了愿望,愿望又决定了行动,从而显示了感知的重要实际意义。
我认为:感知是行动的起点,源于未满足或满足的意向,通过在记忆中留下痕迹,转化为有意识的愿望。感知真实地反映了个人的内心世界,而外在表现可能掩盖真实感受。个体的感知体验是由其心理历史和心灵结构所决定的,这些结构受到过去经历和意向的影响。教育者通过理解感知的形成,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德行和预防恶习。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在讲授新概念时,通过重复和关联记忆技巧,帮助学生将新知识在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和行动。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学事例,教育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感知如何在学生的心灵中形成,并转化为行动的动机,进而在教育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62章 机体感知和心灵感知的相互关系
机体感知与心灵感知在实质上没有区别,但它们的产生方式不同。心灵感知可以转化为机体感知,反之亦然。我们可以通过意志力控制心灵感知的转化程度,阻止情感在机体中扩散。意志的力量可以影响机体和心灵之间的互动。人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培养感知来影响心灵结构,改变对新表象的情感反应。训练自己控制情感和感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感知,无论是机体的还是心灵的,都是个体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和行为。机体感知通常与身体状态相关,而心灵感知则与意识中的表象有关。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并且这种转化可以通过意志来调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训练学生在特定情境下控制情绪,提高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社交技能。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和反思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可以通过意志来转化心灵感知为机体感知,通过积极的自我对话正向鼓励来减轻学生的焦虑。鼓励学生通过持续的自我观察和反思,培养积极的感知,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过程,也是教育成果的体现。
第63章 感知的表现
人人都熟知愤怒、恐惧、喜悦等情感的表现在身体上的表现形式,但其具体原因尚未完全了解。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情感导致的面部表情和生理反应。感知在身体上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包括四肢的无意动作、面部肌肉的收缩或放松、心跳和呼吸的变化、脸色的变化(如发红或发白)、汗液和唾液的分泌、身体发冷或发热等。尽管感知的表现形式是自然赋予的,但人类可以通过意志力控制这些表现,例如忍住笑容或压抑眼泪。同时,人类也可以在心灵并未体验到情感时,表现出相应的情感特征。感知的表现不等同于感知在机体中的扩散。人可以压制或改变情感的外在表现,但并不会压制情感本身。有时,为了掩盖真实情感,人会更加激烈地感受到这种情感。
在这里我想到了教师的情绪管理,教师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尤其是在面对挑战或压力时。这不仅有助于维持课堂秩序,也是树立专业形象的重要方面。也应定期进行自我反思,评估自己在课堂上的情感表达是否有效,以及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情感发展。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情感管理技巧。教师应培养同理心,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在必要时提供支持和指导。这有助于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64章 感知的表现是神经同情的机体基础
神经同情是一种不由自主的反应,是由外部刺激直接作用于我们的神经系统引发的。比如,当我们看到或听到他人表现出强烈情感(如痛苦或恐惧)时,我们的神经系统会自然地做出反应,产生类似的情感和生理反应。这种反应不需要有意识的思考或理解,是一种直接的、生理性的反应。神经同情的基础在于神经系统的反应,而不是思想或意识。即使我们不理解或意识不到对方的情感或处境,我们的身体仍然会表现出相应的生理反应。
心灵同情是一种基于思想和意识的情感反应。它涉及我们对他人情感或处境的理解和认同。这种同情需要通过思想或意识的参与,可能是因为我们认识到对方的处境与我们的某些经历相似,或者我们理解并感受到对方的痛苦。心灵同情的基础是思想、认知和意识。这种同情通常会带有一种有意识的情感反应,比如怜悯、理解或关心。简单来说,神经同情是一种直接的、无意识的生理反应,而心灵同情是一种基于意识和理解的情感反应。并解释了感知的传染性如何通过面部表情、声音等影响他人。
白因认为,模仿和同情有着相同的基础,即它们都与我们的情感和行动相关联。我们不仅对他人的感知表现出兴趣,也对他们的行动表现出兴趣,这可能是因为行动本身也源自感知。例如,观看紧张的赛马比赛可以强烈激发我们的感知和行动,观众的肌肉会因此而迅速运动。斯宾诺莎则认为竞争也是同情的一种形式,它是愿望的附加物,因为我们想象其他人具有与我们相似的欲望。这种心灵竞争强调了人们追求完善的意向,是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然而,除了心灵竞争外,还存在神经竞争,即追求快速运动的竞争,例如奔驰的马表现出的运动竞争。神经竞争是通过神经同情激发的,驱使肌肉进行快速运动,虽然这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模仿,因为它具有自身的意向性。
第65章 感知的表现和神经同情是言语的机体基础
如果人类没有语言能力,那么神经同情和面部表情、躯体运动等感知表现就成为人们之间唯一的心灵交流方式。动物的语言也仅限于这种程度。机体语言是感知的表达方式,不同于思想语言,它通过表象和思想的感知来传递信息。优秀的演员通过情感语言,如嗓音变化、面部表情和躯体运动,使戏剧作品更具生动性和深度。
感知语言是独立于思想语言的,它使用嗓音、面部表情和躯体运动等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从而与言语展开竞争。面部表情作为一种感知表达方式,同样重要,虽然我们对其了解不够。它通过面部肌肉的收缩展示出不同的情感,对于表达情感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我认为教师这一职业也包含了一定的表演性质的元素,例如:教师需要清晰、有效地传达信息,这需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非语言沟通技巧;教师在管理课堂时,需要使用各种策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维持秩序,这可能包括使用声音的变化、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教师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热情的表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与表演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有相似之处。表演性质的元素应该服务于教学和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发展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教师的表演性质是其专业技能的一部分,但并非其职业的全部。
在深入探讨了乌申斯基关于感知的深刻见解后,我们不仅对人类心理的复杂性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也对教育的深远意义有了新的认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感知、情感与意志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超越了传统的教书匠,成为了引导者、激励者,甚至是心灵的塑造者。正如乌申斯基所言,感知是连接内心世界与外部现实的桥梁,而教育则是培养这座桥梁的坚实基础。
(撰稿人:鲁佳宝 审核人:李俊锋)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2024年7月7日青葱读书第二十期